在我的记录里 2024 年总共算读了 34 本书(包括弃读的)。其中五星 4 本,四星 14 本。分别是

书名 作者
对赌 安妮•杜克
Technofeudalism(技术封建主义) Yanis Varoufakis
微习惯 [美]斯蒂芬·盖斯
选择的悖论 [美] 巴里·施瓦茨
书名 作者
笔记的方法 刘少楠/刘白光
优秀的绵羊 [美] 威廉·德雷谢维奇
邓小平时代 傅高义
巨人的工具 [美] 蒂姆·费里斯
落花水面皆文章 叶圣陶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美] 加里·凯勒 / [美]杰伊·帕帕森
雪中悍刀行 烽火戏诸侯
可能性的艺术 刘瑜
张一鸣微博集 张一鸣
弗洛伊德与为什么鸭 徐慢慢心理话
The Magic Finger Roald Dahl
浮生六记 沈复
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 [美]杰玛·哈特莉
论生命之短暂 塞涅卡

总的来说,今年看的书比去年少了不少。一方面因为后面离职了,看书的时间上乱了。另外最后几个月一直想把《雪中悍刀行》看完,几乎时间全耗在上面了。
另外今年开始尝试看书的同时做笔记,算是刚起步,效果还不是很理。用 kindle 做笔记很不方便,kindle 自身的评论功能几乎不可用,而用手机做笔记就得同时拿两个设备,而且还没法实现划线评论。可能还得继续研究下找到更合适的方式。

下面简单介绍下今年觉的不错的几本书。

《选择的悖论》

小时候看《读者》,讲了一个沉没成本的问题,在等出租车时候,我们已经等了很久了,这时候车还没来,那接下来还要不要等下去。理性的思路是有其他什么选择就正常考虑,不应该纠结我都等了这么久了,如果现在走了前面不就白等了。
而《选择的悖论》这本书里讲了非常多的类似的例子,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是在理性的做选择,实际上我们的大脑有自己的偏好性,他在做选择时是带有偏见的。
比如书中还有一个例子

假设你要去听音乐会,门票 20 元,到达现场时发现自己丢了一张 20 元的钞票,这时你还原意付 20 元音乐会门票吗?

那我们在看另外一种情况

你已经买了 20 元的门票,到了现场发现票丢了,你还愿意再买一张吗?

其实两种情况是类似的,但是我们做选择的倾向性完全不一样。

《微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不了一件事,总是怪自己意志力太差,怪自己太懒。这本书里讲了一个和截然不同的思路,我们没有必要和人性做对,可以从最小的目标做起,定一个无法拒绝的目标,让自己动起来,只要动起来了,后面做起来就会顺畅很多。
比如书中讲到,假如你给自己定个目标,我要每天做 30 个俯卧撑,可能坚持不了几天就开始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了。然后一段时间之后就放弃这个目标了。按作者的微习惯理论,可以尝试定一个自己无法拒绝的极小的目标,比如每天做 1 个俯卧撑。
1 个太少了,每天想到的时候都不会考验到自己的意志力,所以几乎不会被拒绝。而一旦你真的俯下身,做了一个之后,很容易就会想着,都已经准备好了,那就再做一个吧。可能到最后,你实际上真的又做了 30 个。就算某天真的很累,那就赶紧做一个结束当天的任务也没关系。

我以前将这个问题总结为冷启动的问题。就是当你起身去做一件事的时候,这个起身的动作是最难的。所以为了让自己能坚持下去,需要做的是让冷起动的尽可能的简单。
比如我希望每天看书,那把书放到沙发边上、床边上、甚至让书是打开的状态,会比把书放到书架上、书合上要更让自己做到看书这个动作,自己去完成目标也更简单。
而作者更细化的这个过程,冷启动的难除了要解决物理动作上的身体的抗拒,还要解决自己心理上的抗拒。还是上面的例子,虽然我让书放到手边了,但是我一想到要拿起书看 10 页,我可能想了一下,觉的时间不够、今天太累了,就决定先不看了。但是如果按《微习惯》的逻辑,我的目标是看 1 小段,或者半页。那心理上就不会那么抗拒。这样整个冷起动过程就更顺滑了。

《技术封建主义》

这本书应该能算上我心中的年度最佳了。书中用了一种我从来没有想过的视角来思考现在的资本。而看完之后还会觉的好像确实是这样的。
作者是希腊的前财政部长,他离任后写了这本书。现在的互联网和科技越来越发达了,资本主义已经式微,我们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吗?作者给了另一个答案:不是,我们回到了封建主义,只是多了高科技。
作者认为现在的平台型大公司就像过去的封建领主一样,他们靠出租自己的数字领地来盈利,而不是靠生产产品。而且在一个领主的领地里是完全垄断的,没有资本主义里市场化的竞争,比如一个电商平台的领地里,各个商家的产品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他们产品的曝光度,触达用户,甚至生死完全被平台这个领主一手决定。而比封建领主更历害的,不只是商家,作为用户,你进入到这个平台,你能看到哪些产品,不能看到哪些产品也是领主完全可以决定的。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来介绍这本书,不过写的很一般。这里推荐另外的两篇文章: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03 期):技术封建主义世界需要重回资本主义,感兴趣还是强烈建议看原文,之前只有英文版,现在好像中文版也出了。

《对赌》

作者是一个德州扑克的职业玩家,因为这个游戏里需要极强的临场判断和抉择能力,基于作者的经验,写下了这本书。
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判断时不要有绝对的思路。比如以前可能会这样想:A 同事完成这个事估计有问题。现在思路是 A 同事完成这个事成功的概率是 80%。我可以试试和他一起提高这个成功率,或者补一个方案来兜底。
看到一个新闻也不再非黑即白的下断定这个是真的,那会怎么怎么样,这个是假的,那会怎么怎么样。而是自己感觉这个新闻有 20% 的概率是假的,如果是真的那说明什么什么,如果是假的,那说明什么什么。

《张一鸣微博集》

这个实际上不是书,而是网上找的别人整理的资源。基本上能看到一鸣从做九九房,到后面开始做今日头条过程中的很多思考,有关于团队的,关于信息流,关于产品的。很多对于当时当事的思考和想法。现在回头看有种以前人为镜的感觉,可以印证当初的思考是否正确,可以探索作者当初是怎么想到这点的。
今年可能会再找一些名人的思考言论看看,比如王兴先生发在饭否的内容,段永平先生发在雪球的内容。

《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

这本书是被我老婆吐槽了找来看的,虽然依然被吐槽,但是不得不说书里面很多内容描述的很到位。
比如我被吐槽的点在于很多事我注意不到,比如桌面乱糟糟的没有人收拾下,柜子里摆的比较乱,想不到买个收纳盒。我自己的理解是我们俩忍耐的程度不一样,她觉的这已经乱的要收拾下了,而我觉的还好,所以如果要我做就和我说下就行了。
但是书中说了这样一个观点

在“谁先注意到状况”的等待游戏中,女性几乎总是比男性更早发现。虽然不是每次任务都由你实际动手,但你还是得负责交派任务。
把垃圾拿出去倒确实很好,但真正重要的是,他应该负起“注意何时该倒垃圾”的责任。

所以分配任务本身也是一个劳动,当需要分配的事情多了之后也会影响人的情绪。愿意去做是第一层,能主动发现了去做是第二层。

另外书中还有这样一段。

由于你总是率先回复邀请你们两人一起参加喜宴的请帖,久而久之,回复邀请函便成了你的任务。他说他不知道该买什么礼物送给家人时,你帮他买了礼物,久而久之,这又变成你的责任。某次(或许是两次)他拖地拖得马马虎虎,你决定还是自己来比较干净。用过的碗盘一直搁在水槽中,你不希望脏碗盘一直堆到地老天荒,于是你又把洗碗盘这件事揽在自己身上。

感觉也比较真实,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因为喊我有时候会拖,有时候做的也不够好,最后她干脆不喊我做了。

整本书的前面讲了很多思路和理念,我觉的很多男生都可以看看,特别有了另一半后。书的后半部分太多理论了,比较枯燥,我没有看完。

《雪中悍刀行》

我没怎么看网文,读书的时候身边很多人看网文,我觉的太长了一直没有看,前几年被一个爱看网文的朋友推荐,又因为猫腻是宜昌人,看了《大道朝天》。再后面又被安利了《剑来》,不得不说烽火的文笔确实很棒,世界观和故事的构造也很厉害。唯一的问题就是通常一笔岔开写一个小插曲写的出不来,让人看的好累。
雪中可能算是烽火为数不多的完结了的作品吧。对于喜欢一些细节展现和伏笔设计,比如温华前面埋伏了大量的伏笔,最后轻飘飘一句“不练剑了”。张扶遥最后的“不是不能,实非不愿”。轩辕敬诚的“请老祖宗赴死””,小地瓜的“是来找我的,你快走……“。挺多感动的地方了,不怎么看网文的推荐看看(不过还是有点长),电视剧也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