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和需求的遐想
最近看了公众号记忆承载的一篇文章,其中讲了一个观点
当整体生产小于整体需求的时候,绝大部分财富由劳动创造;
而当整体生产力大于整体需求的时候,会过渡到需求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直到某一天,大部分财富,都由需求创造。
届时,重复性的劳动未必能够创造财富,也许只能创造库存。
我没有能力判断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不过这个观点“以前由生产创造财富,以后由需求创造财富” 我觉的我是认可的。目前也确实能看到一些符合的现状,首先人类的生产力一直在大幅提高,而且现在有了 AI 的介入后,生产力必然会以更快的速度提高,这个变化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同时从最近的新闻也能看到,很多制造商在疯狂的卷价格,现在出海的各类产品,也是以物美价廉著称。而包括新能源汽车这样的高端制造,也每年都在打价格战,同一款车,隔年的价格差可能高达25%。
我们大部分人从事的岗位也是生产环节。不管过去的生产实体商品,还是后来的生产虚拟商品,提供服务。泛化的讲都是生产一种产品,卖给对方,以此来获取利益。
甚至我们接受的教育,也是在培养能够提供生产能力的人。我们的教育系统源于普鲁士教育机制,这个机制非常适合工业时代,可以快速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马上投入到岗位。他们有专一的技能,可以胜任一个具体的生产环节。目前的理科教育专业更明显符合这类特征。
但是现在这个生产环节可能要迎来一个巨大的冲击,而且更严峻。这个冲击我感觉有两个来源。
一是 AI,这两年 AI 的发展和迭代远超人类自身迭代的速度。它们的生产能力的极强,这个极强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越聚焦的领域他学快又好。就比如围棋,规则是明确的,是一个知识封闭的领域,只要花时间,算力提升,很快他能迭代的超过人类。第二个是他的能力是几乎全方位的,以前一个技术革新,可能只是改变一个领域的一小部分,而 AI 可能影响所有行业,所有流程。原因是 AI 不是在改造某个过程,而是在模拟人类。人类的五感,视觉,听觉已经差不多能模拟了,嗅觉和味觉本身从化学手段就可以实现很大一部分(我不是这个专业领域的,但是猜测可以做到),触觉现在稍微弱一点,也就是有四感 AI 已经可以基本会了,相当于人类对外界的感知能力,AI 已经开始掌握了 80%,而且还在持续进步中。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语言相关的行业(文本的创作、转写,语音的创作,转写/翻译)、视觉相关的行业(设计,美工)都在受到 AI 能力的冲击。而传统的制造业,各种机器人也轮番上阵。
二是前面提到的生产能力超过需求了,货物都堆积着卖不出去。这个时候大概率也要缩减产能。
用餐馆的来举例,就像这条街上目前的餐馆都开始引入机器人做饭,当服务员,已经不怎么招人甚至开始裁员了。同时目前街上现在餐馆已经可以满足当地所有人的吃饭了,但这个时候还源源不断的有人来开餐馆。那怎么办,做为准备当厨师,当服务员的人了,一定很难挤进去找到工作机会了。而且就算能挤进去,可能随着引入的机器人变多,也会被挤出来。或者因为餐馆之间竞争激烈最后餐馆撑不下去而被挤出来。
那怎么办了,可能我读了十几年的书,就是为做厨师准备的。
头脑风暴一下,目前能想到的机会是这样几个
一、切换行业,餐饮行业太卷了,找找看不卷的行业。不过这就涉及到转型,可能要去从事一个完全没接触过的行业,另外也要挑选好,挑的行业要注意供需关系,要注意 AI 替代的可能性。
二、生产环节太卷了,进不去,那就去交易环节,去帮餐馆找顾客。很多人对于吃这家还是那家并没有太大的讲究,如果你能拉一批人到这个餐馆来吃饭,那你很棒。而且这部分主要是和人打交道,和人打交道就应该有点人情世故,或着说情绪价值,这点 AI 目前是很难提供的。
三、到生产环节的更前端去,生产的原因是因为有人有需求,生产的前端就是需求。如果当前的需求都被别人满足了,那就去创造需求。创造需求的本质可能算做创造共识。
上面三个机会,也都有一些现实在验证了。
第一个是现在常说的切换赛道,这样做的人应该很多了,每个人身边最近几年应该都有转型的人。
第二个我想到的就是网红和 KOL,包括现在流行的直播代货。为什么这些行业目前这么火,本质上就是在促进交易环节,一个喜欢旅游的博主,经常分享旅游相关的内容,然后拥有了一批粉丝,他就可以给一些旅游产品代货。也就是上面说的能拉一批人来这个餐馆吃饭。
第三个则的例子则是最近爆火的 labubu,一个娃娃的生产成本并不高,和前面说的一样,生产环节已经很卷了。用同样的制作水平可以做出很多类似的娃娃,甚至可能已经有一些完全类似的产品存在了,但是只有 labubu 火了。我理解这里就是人为的创造了购买 labubu 的需求,正常来说可能你没有要买这个娃娃的需求,但是可以凭空创造这个需求,不管是限量,还是二手市场炒作,还是让明星代言,都可以让人们产生要购买这个产品的想法。比如上面说的餐饮,正常来说拉面谁家都有,生产技术差别也不大,但是有一家说他做的和《火影忍着》里一乐拉面同款,那应该也会吸引一批本来不想吃拉面的火影迷去试试。
但是这三个机会理论上还是容纳不了很多人,这几个机会可能都是过渡期的,终态可能是创造一个大机会,然后让所有人从事新的生产?
如果是这样想的话,拉长整个历史来看,我们现在处于的变革期,可能也是有迹可循的。
在农业时代,大部分的人都从事农业生产,这段时期非常长。当后面粮食的生产力提高后,价格降低,生产侧的利润越来越小。这个时候农民靠卖粮食应该是挣不到钱的。而后面到了工业时代,大量的农民开始进城,从事工业生产的收益肯定是大大高于农业生产的。
那在工业时代没有明确来临时,中间那一段过渡期是不是也和现在类似了?我们是不是处在工业时代转换到下一个时代的过程中了?那次转型中,92 年“下海”的那一批人是不是就是发现了新的大需求?
更进一步,也许我们一直处于创造一个大需求,满足它,然后创造下一个大需求,再满足它的循环中。所有的大需求可能都在马斯洛需求层次里的,我们正在一层层往上追求。
而那些在这个大转换过程中获得巨大收益的人可能是早期发现并满足了新需求的人?也或者他们并没有发现,只是碰巧满足的需求属于后来的趋势。
那工业社会生产已经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接下来会是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吗?现在很多人们在谈情绪价值,是不是就是因为属于这一类,或者泡泡玛特的玩偶,其实也属于这一类?
现在一切都还不那么明朗,但是可能我们应该关注这样的变化,尽早的去拥抱这个新需求
本文为[周玄久]原创作品,收录于个人博客我与我周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