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涌入小红书的这几天(上篇)
这篇文章本来准备前几天写的,但是要过年了,老是没找到合适的时间。
我是 1 月 14 号开始刷小红书的,起因是看到有人说很多外国人因为 tiktok 要被封,都来了小红书。觉的很好奇,就上小红书上看了看。当天 就刷了两个多小时,估计超过我之前用小红书的总时间。
14号当天整个社区的氛围是新奇和开心,外国人第一次来到这个平台,开始发布一些自我介绍和之前在 tiktok 上制作的内容。有的也会发布一些小猫小狗的照片,用于交“猫税”,或者解释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里。评论区里的中国人也是惊讶今天怎么看到了这么多外国人。
可能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是第一次能够实时的和外国人交流。原本我们的网络平台上的外国人大部分都是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而且数量也不多。所以普通人并没有很多直接接触到外国人的机会。虽然我们从小学英语,但是从来没有和英语母语者在同一个平台上过(可能有一部分游戏玩家在游戏平台上能遇到),这个相对与其他国家的用户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按我的理解,大部分国家的互联网用户,一般都会有两类互联网环境,一类是自己的文化圈子,一类是国际的圈子,而某种程度上讲,英语的圈子就是国际的圈子。比如日本自己的圈子像 niconico,另外也可以使用 x,youtube 等这样的国际的圈子。在自己文化的圈子里可以和自己文化的人交流,而在国际文化的圈子里就可以和各国的用户交流(主流语言是英语)。所以对于他们而言,只要你想,你是可以很简单的在一个平台上遇到一个外国人的。但是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只有自己文化的圈子。而这是第一次真的到了一个国际化的圈子上,只是不过不是我们去了某个国际化的平台,而是我们自己个一个平台突然国际化了。
14 号应该是事件爆发的第一天,整体是情绪和上面说的一样,是新奇和开心。然后 15 号开始互相了解生活了,网友们称为“对账”。这里发现了很大的信息差。我们一直认为美国人生活很舒适,大房子,高福利,假期多。但是互相了解后发现都是挣扎着生存的普通人。美国的学费贵,医疗也贵,普通生活的物价也高。我也是这次看了才发现真的很少看到他们吃新鲜的青菜和肉。相比之下,中国的物价和医疗便宜不少,教育成本也低很多。当然这里双方可能也还有些滤镜。中国的教育便宜但是也有很多问题,比如教育质量,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美国的很多学校看起来设施更完善,活动也更丰富。而我们的医疗,最近也正在吐槽效果变差,中成药太贵等问题。物价确实中国便宜很多,毕竟整体的人力成本也低不少,但是我们食品安全也还有问题。总之,可能没办法全面性的说哪个好或者坏,两边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自己的问题,最好互补一起解决。
另外我还是不倾向于拿中国的物价换算成美元然后和美国的物价比,这样可能意义不是很大,汇率总是会存在的。最好是拿平均收入或者某个基准物价在各自的货币下比较相对值。
16 号的内容主要是学中国话,非常多的外国人开始在视频里讲一些中文,几乎所有的视频都加上了中文字幕。部分博主开始分享他们的手写汉字或者说话的练习,很多人也开始报名中文课程。后面甚至听说多邻国的服务器都一度登录不上了。
对于文化来说这次可能真的是最大的文化出海了,比原神,黑神话要更直接更全面。而且这个影响可能是比较深远的,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会继续发酵。
17 号最大的感触的非常多的外国人哭了。很多中国人还在诧异外国人原来这么敏感。我没有很重在美国的社交平台上呆过,所以还是无法完全的理解这种情绪。看了一些博主的分享,总体感觉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之前的平台上戾气很重,大家都易怒,所以有很多不友善的评论,而小红书上评论都很和谐,大都是理性的在讨论。
二是美国人一直觉的自己是被嫌弃的,其他国家的人都不喜欢美国人,来到这个平台也会被嫌弃,结果不仅没被嫌弃还大受欢迎。
三是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互相的安慰和鼓励。所以真的来到了这个平台收到了很多人的鼓励和安慰,非常感动。
上面这几个我也不是很理解,是从一些博主的视频里总结出来的。中文社区的评论氛围也有一些戾气,但是整体还是算好的,我在 reddit 的中文 channel 呆过,确实脾气很冲。而小红书一直以来分享的内容也不是提供情绪价值的,更多人信息差和生活技巧,所以确实评论也比其他中文社区分为又更好一点。
另外看了这些博主的分享后,我重新思考了辜鸿铭先生说的中国人的精神。他提到了温良。《觉醒年代》里有一个片段提到了这部分内容。之前看剧的时候就有些疑惑,这个品质不是很正常吗,而且我们正是因为这个品质才不具备进攻性,导致了我们常说的软弱,内敛,算不上什么好品质吧。这次对比来看,又有了新的想法,所有的人其实都是需要安慰的,人们还是希望能搀扶着一起走下去,虽然西方强调竞争,但是那也不一定是唯一正确的解法,可能互助也是可以成为一种解法的。儒家文化里的温良柔和的特性也值得我们继续坚持。
18 号我刷到的最多的就是给李华回信的。感觉是一开始有一部分网友在评论里说给李华写了这么多年的信,这次终于收到回复了,然后就有一部分外国网友好奇这是什么意思,随着解释,很多外国网友对这段故事非常感动,于是郑重的在视频里写了自己的回信。
确实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很多考试最后都是以李华的名义给外国朋友写信来介绍某个内容。虽然离当年有些久远了,但是设想一下,自己当时写的时候确实还是深入情景在给一个远方的朋友写信,要是当时真的可以收到一个朋友的回信该是多么快乐啊。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原来外国朋友们也有一个挖洞到中国的童年趣事。美国小孩都以为只要一直向下挖坑就可以挖到中国。所以两国的人们都有一些对于对方的好奇,终于在这次大会面里互相聊上了。
另外这几天还发现一些特别的现象,外国网友里可以刷到一些残疾人,但是在国内的互联网上看到残疾人并不多,是不是从侧面说明我们到于残疾人的支持还不够,很多时候他们没办法融入到这个数字的世界里。
第二个是外国人的音乐和艺术能力很强,不知道是不是幸存者偏差,来的都是优秀的创作者,但总之看到了非常多的创作,听到了非常多好听的歌,甚至我觉的比很多所谓欧美音乐流行榜里的更好听。
第三个是外国人确实比中国人更善于表达,他们更多的用真人头像,更敢与在镜头前说出自己的想法。感觉我们可能会更不好意思,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这五天之后还陆续有很多的文化交流,我们看到了很多外国网友唱中国歌,做鸡蛋羹,尝试喝温水泡养生茶,看甄嬛传。相信这次的交流就像撕开了一道口子,即使后面因为各种原因这个平台无法再像这样交流,两国的人们都会记住曾经的这段经历,都会再找机会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