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看到网友截图的智己汽车发布会上的宣传演讲,文字内容如下

从这三四年创业以来,我和我们团队的每一位小伙伴,都非常认真的每天努力,我们的同学,甚至连自己的小孩子出生都会错过。我们也有小伙伴,在短期当中连续四次阳,还坚守在工作的第一线。

对于这段宣传,评论几乎都是骂的,很多人都提到了这样一个观念“不要歌颂苦难”。

不要歌颂苦难,听起的挺合理的,最近也好几次看到这种说法。可是回想以前好像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书上讲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讲过“孔尼厄而著春秋”,感觉也是小歌颂苦难啊,为什么当初不觉的这有什么问题,甚至现在还是认为这样的坚韧是非常好的品质。甚至《活着》整本书都是苦难,那这本书算不算歌颂苦难了,为什么没有人反感?

他们之间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我并没有发现,那回到例子来一个个看

大禹的故事来自《史记·夏本纪》。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这段故事主要是在讲大禹的功绩,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一个点。是后人用来歌功颂德大禹的品德。因为说的是大禹,所以不会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反感。相反,如果是我在某个事,然后旁人用这个例子暗示我应该一直和大禹一样,那我也会反感。

“孔尼厄而著春秋”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里主要是司马迁在向任安讲述自己受宫刑后还是忍辱选择活下来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中间举了这些人的例子。这里没有对外人的劝戒,而是在通过历史上的人物来激励自己。所以依然和作为观众的我们没关系,甚至和收信人也没关系,这是司马迁自己在暗示自己。

智己的例子,我看到截图只有上文中的那段话。我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其余的解释。仅看这段话,里面没有给出明确的谈话的对象,不是演讲者在将给自己听,也不是在赞扬那几个辛苦的员工,那默认就是讲给正在听演讲的我们。大部分人作为员工就会代入员工的角色,认为这就去是在暗示大家应该学习演讲里的员工。这也是大家厌恶的源泉。

到这里,歌颂苦难的区别也差不多清楚了。

根据谈话的对象来区分。

如果对象就是苦难的当事人,那歌颂苦难本质上是在歌颂当事人。其实是没问题的。想像上文的大禹。包括后面的智己演讲,如果这是在给这几个员工颁奖时的颁奖词,我觉的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对象就是自己,那更没问题了,对自己的劝戒或者激励,与旁人无关,也不用关心旁人的看法。

如果对象是第三方的人,这里我觉的又要区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方正身处苦难,就像你和一个刚被老板骂了正伤心的朋友,你说“上班总会遇到各种不顺心,走出来就好了,谁谁谁上班连续阳了好几次都没法请假,当时都要抑郁了,后面调整自己,慢慢熬过了那段时间,现在过的非常好”。这种歌颂实际上是在鼓励人,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段一样,是在让人们从痛苦中走出来。我觉的也合理的。

那还剩下一种,就是对方并不在苦难中,那这种情况下你向他歌颂苦难是像告诉他什么了?可能大多数人的理解就是在劝他接受这个苦难,或者是尝试这个苦难。总之都是劝人跳火坑的事,那就肯定会被人骂了。

其实苦难本身并没有什么值的歌颂的,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但是我们总还是想少受一点苦,轻受一点苦。所以劝人时一定要注意,总要劝人往好的方向发展,往舒服的方向走。对于身在苦难中的人,可以歌颂苦难,让其化痛苦为力量。对于不在痛苦中的人,就不要明示或暗示让好好的人走进苦难了。

退一万步,一些极端环境下(比如公司盈利状况不佳),确实需要号召员工忍受痛苦一阵子,那就身先士卒,做给别人看,以身为劝,而不是以言为劝。同时也要端正态度,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一旦状况好转,需要及时纠正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