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悖论 (巴里•施瓦茨)

熟悉培养好感

可获得性启发式就是说,如果我们很容易捕捉到记忆中的某些信息,就证明我们过去经常碰到这个信息。

心理账户

人的头脑中存在一种心理账户,会将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作出不同的决策。

假设你要去听音乐会,门票 20 元,到达现场时发现自己丢了一张 20 元的钞票,这时你还原意付 20 元音乐会门票吗?

另一种情况
你已经买了 20 元的门票,到了现场发现票丢了,你还愿意再买一张吗?

对于某件是有一个心理账户,第一种情况,心理账户是门票的 20 元,丢的 20 元不在这个账户里,所以更容易接受。而第二种情况,心理账户里有 40 元。

边际效用递减

当人们连续消费同一种物品或服务时,其总效用虽然在增加,但边际效用,即每单位物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却在递减。

前景理论

你愿意稳拿 100 元还是选择抛个硬币碰碰运气拿 200 元?

大部分人选择稳拿 100 元。从心理上说,拿 200 元的满足感并不是拿 100 元的 2 倍。大概只有 1.7 倍。所以为了让你觉的值的一博,需要将 200 元改成 240 元。

另一种情况
让你稳赔 100 元和有二分之一的概率赔 200 元,你选哪个?

大部分人选择赌一下概率。

当决定自己的收益时,人们倾向于规避风险,都有风险厌恶症。而当人们面对损失时,一个个都变得极具冒险精神,都是寻求风险的冒险家。

有研究者估计,损失对人的心理影响几乎是收益的两倍。也就是说失去 100 元的失感类似得到 200 元的愉悦感。
这被称为损失厌恶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巴里•施瓦茨)

  • 您在第 69 页(位置 #1052-1052)的标注 | 添加于 2024年1月16日星期二 下午7:09:59

损失厌恶会导致禀赋效应

人们更愿意持有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不愿意用它交换另一个可能更好的代替。

一旦一个东西给了你,它就是你的了,放弃它就意味着损失。

沉没成本

有过去的决策导致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决策改变的成本

但是大部分人的思路都类似”来都来了“

最大化者
要确保自己的每个决定都是最佳选择。
满足者
满足于足够好的东西,而不去想还有更好的东西在后面。

最大化者比满足者更容易感到后悔。

你可以想出无数个“要是……”,但是每当你做这样的假定时,你刚买不久的东西带给你的满足感就会烟消云散。

没有一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是最大化者,但每个人都在做某方面的选择时拥有这种特质。或者说最大化者和满足者之间的区别,就是做选择时考虑的选项的范围和数量的不同。

习得性无助
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遭受挫折,就会丧失控制感,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选择对什么事情作出选择,也许才是我们最重要的选择。

次级决定
减轻过多选择带来的负担,可以设置次级决定,有点类似默认选择。提前预置一些规则。

需要”和“喜欢”其实是由两个完全不同的大脑系统掌管的

机会成本
因为作出一个选择而丧失的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人们觉得要权衡再三才能作出选择实在太痛苦了,所以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帮他们做决定的机会。

当我们被迫做一些需要权衡得失的决定时,对选择的满意度远没有单独考虑某个选择时那么高。

有机会反悔也会影响选择的满意度。

决定后懊悔与预期性懊悔
决定后懊悔是做了某个决定后,因为结果不理想而产生的后悔。预期行后悔是指选择之前,因为预计到结果不好或者还有更好的选择而感到后悔。

预期性懊悔让做选择更困难。
决定后懊悔让人们更难享受到买到心头好后的乐趣。

忽略偏见
人们更容易接受由于自己的忽略或不作为导致的损失,而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同等损失。

比起那些因为我们没有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糟糕结果,那些采取了行动却得不到好结果的事情更让人感到后悔。这被称做忽略偏见

短期看,人们会后悔做了而没有拿到好结果的事,但是拉长时间看,我们更后悔自己忽略的或没有去做的事。

邻近效应
如果你与你的目标相去甚远,你就不会想象细微的区别会带来什么好结果。但如果你只是差了那么一点点,那就糟糕了。

无论人们是否对某件事负责,结果不好时都会感到不高兴,但是只有人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时,才会为坏结果感到后悔。

后悔的问题之所以会那么严重,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后悔并不局限于客观事实。想象的力量让我们老想那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反事实思维
想象一个与现实不同,可能会怎样或者应该怎样的世界,被称为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总是强调事情可控的一面,从而增加了人们后悔的概率。

反事实又分为“上行反事实”和“下行反事实”

不作为惯性
当人们错过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将会对随后出现的类似机会置之不理,哪怕后来出现的机会比之前的更有吸引力。

跟没有选项或选项很少的选择相比,那些有多个诱人选项的选择更容易受到后悔的威胁……吸引人的选项越多,后悔的可能性就越大。

适应
当我们习惯了某个东西,就会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

知觉适应与享乐适应
当人们持续体验某种视觉、听觉或味觉等感官刺激后,对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弱。
同样,无论是加薪还是中彩票,人们会逐渐习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恢复到平常的快乐水平。

享乐跑步机
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一般,无论如何努力都前进不了,而且必须不断努力才能维持相同程度的快乐感受。

与享乐跑步机类似,还有一个满足跑步机。人们会适应特定水平的满足感。

常怀感恩的心并且不吝表达出来的人,身体更健康、对未来的态度更乐观、

自己的评价与其说是基于饭菜本身的质量,不如说是基于我们自己走进餐厅时的想法。

人们建立满足的标准基于四点:已有的想要的之间的差异,已有的和预期之间的差异,自己的和别人的之间的差异,现有的和曾经拥有过最好的差异。

跌落恐惧
假如你的起点很高,相比起点低的人,你的失望也越大。

社会比较的咒语
我们的评价用到的所有资源中,与他人比较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了。
”我做的怎样“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我们的经验,目标以及期望,但这种问题几乎从来不被提及。实际上,”我做的怎样“后面的注释总是”跟别人相比“。

追逐地位
人们之所以会受社会比较的驱使,很大程度是因为在乎自己的身份地位,而身份地位有是社会比较的一部分。

罗伯特·弗兰克在著作《选择适当的池塘》中提到,我们社会生活质量取决于我们渴望成为哪个池塘里的大鱼。如果只有一个池塘,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地位跟别人比较,那么绝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巴里•施瓦茨)

  • 您在第 153 页(位置 #2333-2333)的标注 | 添加于 2024年1月19日星期五 下午5:30:26

地位商品
指可以彰显购买人与众不同的身份或社会地位的一类商品,通常是市场上的稀缺商品。

如果我们不那么热衷于地位竞争,大家都会好过一点。

这就像在人山人海的体育场看比赛,前排观众为了看清楚一点而站起来,后面的人也跟着站起来,为的只是跟之前看得一样清楚,从而引发了连锁反应。到最后每个人都站了起来,如果有个人坚决不站起来,那么他就等于没有来看比赛。同样,当人们追求那些代表地位的物品时,也会情不自禁地进行竞争。不参赛就意味着失败。

自己和身边的人比起来怎么样,是唯一影响不开心的人的因素,他们宁可别人说自己是个糟糕的老师,但其他老师比他更糟糕,也不愿意听到别人告诉他是好老师,但其他人更优秀。

快乐的人擅长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而不快乐的人会不断反思那些不愉快的经历,使得自己更伤心。

选择过量的世界总是鼓励我们在下决定前看看别人在干些什么,和不这样做相比,这个过程使得我们经常感觉自己的决定很糟糕。这就是为什么选项越多,我们对自己选择的满意度反而越低。

不同的人在分析失败的原因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根据看待问题的不同方式,这种倾向可以分为3个维度:笼统的与具体的、长期的与短暂的、个人的与普遍的。
假如你申请了一份市场营销的工作,但没有成功。下面是几种可能的分析。
笼统的:我的简历不够好,面试时又还紧张,看来什么工作都不会要我了。
具体的:我对产品了解的不够多,需要深入了解这个行业才能面试成功。
长期的:我不是那种活力十足、喜欢掌控局面的人。这份工作不适合我。
短暂的:我感冒刚好,昨晚又没睡好,没达到最佳状态。
个人的:这份工作我几乎到手了,我只是差了一点
普遍的:他们也许已经内定好了人选了,招聘不过是做戏而已。

乐观者会用长期的、笼统的、普遍的方式解释成功,而用短暂的、具体的和普遍的方式解释失败。悲观者正好相反。

享乐时差

11 个方法

  1. 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
  2. 成为选择者,而不是捡拾者
  3. 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4. 别太在意机会成本
  5. 做不可逆的选择
  6. 培养感恩之心
  7. 告诉自己不后悔
  8. 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
  9. 控制过高的期望
  10. 学会避免社会比较
  11. 把选择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缚

学会在愉悦感减弱后依然感到满足,当适应发生时才不会感到很失望。我们也可以采用满足者的策略,通过减少做决定花的时间和精力,来减少适应带来的失望。